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一、 心理创伤研究的历史.doc

一、 心理创伤研究的历史.doc

创伤心理学主 编:施琪嘉副主编: 徐汉明 盛晓春 童慧琦参编:谭红 周娟 王海峰 张宜宏 熊亚敏 陈静 黄晶晶 吴江 杨灿 致谢:本书EMDR部分取自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和方新博士组织、心理受欧洲人类救助计划(HAP)资助举办的创伤心理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感谢。研究编者 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心理?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创伤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研究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心理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伤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研究这个创口自动愈合,心理一个伟大的创伤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研究“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心理不管从事实还是创伤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研究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知识。当然,说到底,是关于爱的知识。因为真正的爱不仅不会制造创伤,而且还是疗伤的妙药。爱的知识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爱。这本《创伤心理学》的教科书,是施琪嘉、童慧琦与其他参编人员怀着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编写而成的。编书的艰辛本身就可以是创伤,更何况是编创伤的书。在书写了如此之多的关于创伤的文字之后,编写者的心灵该会有很多的成长吧。而读这本书的人呢?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会是以人的心灵为工作对象的人。读完之后,他们该会更懂得如何保护和修复一颗颗破碎的心灵。我是在电脑上读完这本书的电子文档的。读完之后我关掉了WORD编辑器的窗口,露出了台式电脑的桌面。桌面上是一幅童话般美丽的图画,整个画面白雪皑皑。一个少女身着冬装,牵着一只狗向前走着,在她们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两串如创伤般刺眼的深深的脚印。大自然制造的季节在给我们启示:既然创伤不可避免,那就把它们留在身后。读这本《创伤心理学》,我们就有可能把创伤留在书中提到的理论和操作之后。是为序。?曾奇峰2004年冬于武汉 一、心理创伤研究的历史(一) 欧洲创伤研究历史 (施琪嘉 黄晶晶 Ulrich Sachsse)1、从“脊髓通路”到创伤性癔症2、创伤与诈病、撒谎和性虐待3、脑变性病4、性创伤5、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它灾难6、人类心灵无止境的承受能力7、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路上(二)中国的创伤研究历史 (吕秋云)二、创伤的定义(一)一般定义 (施琪嘉 王海峰)(二)不同的疾病分类系统在创伤障碍方面上的不同定义 (施琪嘉 王海峰)1、ICD-10有关创伤的定义2、DSM-Ⅳ有关创伤的内容3、CCMD-3有关创伤的内容:(三)关于创伤在三个不同的分类系统标准间的比较与确定诊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施琪嘉 陈静 Arne Hofmann)1、ASD与PTSD2、适应障碍与PTSD3、创伤性事件的标准4、症状和精神检查5、创伤过程的时段性诊断-- I/II型创伤与DESNOS(严重应激障碍--未特定型)三、特殊意识状态-分离状态(施琪嘉 陈静)(一)理解分离所需的相关基本概念1、意识和意识改变状态2、记忆、遗忘、遗忘症3、自我同一性、同一性障碍4、个人的同一性意识(二)有关分离研究的历史(三)有关分离的症状学理解

分享到: